1月16日,茅台召开了2025年国际渠道商联谊会,会上透露了公司去年海外市场的业绩情况。
2024年,茅台全年产品出口销量超过2100吨,营收首次突破50亿元重要关口,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附加值茅台酒的销量突破100吨,同比增长超40%;酱香系列酒销量达到150吨,同比增长30%。对于未来的产品推广方向,茅台计划打造特色产品体系,形成以53度和43度茅台酒、茅台王子酒为“立柱”,陈年贵州茅台酒及文化系列酒为顶端的“T字形”出海产品结构。
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建议茅台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投资人的国际化,需要企业主动邀请和吸引更多国际基金、国际投资人持有贵州茅台股票。据他了解,目前茅台国际投资人持股占比仅为贵州茅台股票的6%。“如果未来能提升到10%或12%,让更多的国际投资人持有茅台股票,对鼓励主流国家和经济体高净值人群尝试消费茅台会起到推动作用。”他进一步解释。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1~11月,我国酒类及饮料、醋的出口总额为28.17亿美元,其中白酒占据了大头,出口额接近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同比增长13.2%,已超过2023年全年白酒出口总额;出口量约为1.43万千升,增长约为5.1%。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实现增长。
由于国内白酒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去库存成为行业共识,很多酒企都在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出口“主力军”集中在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洋河股份等头部企业。
尽管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的表现逐渐向好,但开拓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面临一些挑战。对此,肖竹青认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存在三重压力,主要是中外白酒口味和香型偏好有较大差异,白酒的饮用习惯也不同,同时中国白酒的价格比较贵。他提出中国白酒实现国际化的逻辑,就是要将品牌融入所在地的法律、文化、品牌逻辑,让所在地国家的主流消费人群能了解中国白酒文化,培养中国白酒的消费场景,建立起与消费者的共鸣和共情,中国白酒才能在国际市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